从6G与AI双生共荣看下一代移动通信范式变迁
这是一场距6G技术标准研究启动仅有1个多月召开的6G大会,这是一个场场演讲不离人工智能的6G大会。
在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国内外产学研各界重量级专家的分享无不透露出,6G技术将超越传统通信范畴,实现计算、感知、智能、通信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带来一个智能便捷和智联万物的新时代。而6G与AI的双生共荣正是这张未来网络与众多前沿科技交汇、碰撞最为激荡之处。
智能原生是6G网络的一个核心特征。“AI使我们能够突破香农定律的边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说。把AI的基因植入6G,这一点全行业已经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在AI赋能网络方面,业界希望AI能够助力网络提升通信性能,满足网络自身性能演进和运营服务的效率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表示:“移动网络的演进从过去的十年一次,或将变成动态的自演进。智能体自主学习和动态更新将为网络进一步演进提供新的技术技能。”
在AI赋能应用方面,6G商用后,手机将化身AI终端,引发一如当年从功能机变成智能机的变革。“到6G时代,AI终端和6G相互协同,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会更强,这必然会带动新的信息消费潮流,也会引发新一波终端换代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
不过,“尽管AI可以给6G提供新动能,但把AI用到6G,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邬贺铨指出,人工智能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而数据采集和计算需要时间,与通信实时性的要求存在矛盾。如何在满足复杂度和实时性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是一个新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尤肖虎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并不能直接拿来用于6G。目前大模型的实时能力很差,但在通信系统里进行的都是毫秒级、微秒级甚至纳秒级的通信。“通信的智能是实时的智能,大模型是非实时的智能,这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未来6G和AI的融合应该达到毫秒级甚至是微秒级的实时智能。现有的大模型是秒级甚至十秒级的智能,两者相差一万多倍。怎么解决这一问题,业界还没形成共识。”
如何把握住AI技术快速迭代和6G技术平滑演进的同频节奏,将是AI与6G融合的一个关键所在。
事实上,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石,6G不仅仅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更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而正如人工智能与6G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样,6G与诸多前沿技术创新的汇聚与突破也将带来一场移动通信范式的大变革——从1G到4G的移动通信主要服务于消费领域,5G开始迈向更多工业应用,6G则需要全面开启新的应用场景。人机物互联、空天地协同、内生安全、泛在性连接、普适性服务、绿色化等目标,都需要巨大的创新才能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正如尤肖虎所说:“我们要抓住5G-A向6G演进的重要机遇,边技术升级边进行试错。等6G真正到来时,技术辨识的精准性、匹配性都能够有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真正解决痛点问题,并有效支撑和实现6G商业闭环。”
面对诸多挑战,6G的发展需要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全球围绕6G技术展开的攻关,不仅将带来战略性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也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创新沃土。届时,信息通信技术的迭代创新将持续驱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正加速全球产业智能化变革进程。